复合集流体
采用“金属-PET/PP/PI高分子材料-金属”三明治结构
固态电解质
安全、稳定
一类不含有液态成分、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态材料
隔膜涂层
涂覆在电池隔膜表面的功能性材料层
硅碳负极胶黏剂
应对硅基材料体积膨胀大,保障电极结构稳定
3D铜箔(泡沫铜箔)
一种新型的三维多孔、均匀互联的泡沫金属材料
复合集流体

复合集流体

采用“金属-PET/PP/PI高分子材料-金属”三明治结构,用高分子材料代替大部分厚度的金属层,两面采用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处理的约1微米的金属层(铝或铜)。铜箔、铝箔分别占锂电池总成本比例约为8%、3%,是影响电池成本的关键原材料。铜箔、铝箔分别占锂电池总重量比例约12%、5%,是影响电池质量能量密度的关键原材料。
固态电解质

固态电解质

一类不含有液态成分、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态材料,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传统液态电解质在安全性、能量密度等方面的瓶颈,尤其在高安全性电池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。它通过固态离子迁移实现电荷传导,凭借化学稳定性高、不易燃、耐高低温等特性,成为下一代电化学器件的关键材料。
隔膜涂层

隔膜涂层

涂覆在电池隔膜表面的功能性材料层,核心作用是提升隔膜的热稳定性与界面兼容性,是改善电池安全性和性能的关键技术。

主要功能包括:

1.增强耐高温性,当电池温度过高时,涂层可阻止隔膜熔融收缩导致的短路;

2.优化电极与隔膜间的离子传导,降低界面阻抗;

3.抑制枝晶生长(如锂电池中锂枝晶),延长电池寿命。

硅碳负极胶黏剂

硅碳负极胶黏剂

用于硅碳复合材料电极中,将活性物质、导电剂等黏结在集流体上的关键材料,核心作用是应对硅基材料体积膨胀大(充放电时体积变化可达 300%-400%)的问题,保障电极结构稳定。具备高弹性、强黏结力和良好导电性。硅碳负极胶黏剂能缓解硅碳负极循环过程中的粉化脱落,提升电池循环寿命(可将循环次数从数百次提升至数千次),主要应用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,尤其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子电池中,助力提升能量密度。
3D铜箔(泡沫铜箔)

3D铜箔(泡沫铜箔)

3D铜箔(泡沫铜箔),是一种新型的三维多孔、均匀互联的泡沫金属材料,形貌如同“泡沫”或“蜂窝”,以PET\PE\PU为基体,经预激光表面微处理或通孔处理、化学沉积、电沉积和热处理等工艺在铜箔表面生长出三维结构。

应用场景

两轮

适配电动自行车、电动摩托车等,借助轻量化特性(减重 30%-50%)减少车身负重,进而提升续航里程。同时,其高分子基材的耐高温性能,能降低电池在长时间骑行、夏季高温等场景下的热失控风险,保障骑行安全。

新能源汽车

在动力电池中应用,可减少铜、铝等金属用量(占比降低 60%-70%),从而降低电池生产成本。此外,能提升电芯能量密度 5%-6%,增加车辆续航;高分子层的熔断机制还能有效抑制热失控,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。

3C 消费电子

满足手机、无人机、折叠屏设备等对轻薄化的需求,可减少电池厚度 40%,使设备更便携。同时,有助于提升电池的快充性能和循环寿命,增强消费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。

军工

适用于军用电子设备和便携电源,在 - 40℃低温、高振动等极端环境下,能保障电池的稳定工作,保持 90% 以上的容量保持率。其抗穿刺和耐高温特性,也能满足军工场景对设备可靠性的严苛要求。

储能

应用于电网级储能和分布式储能系统,可大幅降低金属成本(减少 80% 以上),降低储能项目的长期运营成本。同时,通过延缓短路风险提升电池安全性,确保储能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及复杂环境下的稳定工作。

固态电池

与固态电解质搭配使用时,能优化界面接触,降低界面阻抗,提升离子传导效率。其轻量化特性可进一步提升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,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适配固态电池的高电压体系,助力固态电池在各类场景中更好地发挥性能。